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半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半支蜡烛     谢志强

那天出差,我来到北方一个陌生的小城市,投宿在一家普通的旅馆。进进出出的,都是陌生面孔。

房间内有三个床位。入晚,仍是我一人;我担心着随时可能闯进一个陌生人来。我看着电视,荧屏一闪一闪换着人物,很频繁。我略为轻松了。蓦然,荧屏内热热闹闹的人群没了影儿,室内一片漆黑,像隆重的舞会一下断了电。楼外的灯光也消逝了。整幢楼传出惊愕的呼叫。

我摸近写字台,拉开抽屉,捏住了空荡荡的抽屉一隅的半支蜡烛。这是我进入这个房间时,无意中发现的秘密。

半支蜡烛,很细很圆,也很凉,它躺了不知多久,几乎被遗忘了,连服务员清理房间时也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捏着它。我没有火柴,捏着蜡烛,走出房门,能看到长长的走廊尽头一扇窗口外边朦胧的夜色。走廊内一片混乱,开门声、脚步声、召唤声。显然,大家都没料到断电。

于是,我想,我手里的半截蜡烛已有些年月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的存在。可现在我握着它,生怕它失落。我握着它,我的体温通过掌心温暖了它。

迎面闪过一个身影。我说:有没有火柴?她说没有。她一开口,我才知道是个女性,声音使我想到了山泉。她喊服务员,声音包含着恐慌。我说我有蜡烛。她便朝走廊内毫无目标地喊,谁有火柴打火机,点个亮。她仿佛向人间呼吁。

我继续试探着朝走廊尽头的窗口方向走。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突然降临的黑暗。我像持着旗帜招兵买马,我大声喊:我有蜡烛,谁有火柴?

数步远,猛然跳出一朵火苗,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他说快点快点。一个中年男子粗犷的喉音。

我赶上前,蜡烛的顶端棉芯接触了打火机的火苗,像恋人美好深情的吻。蜡烛的火苗陶醉地摇摇晃晃,渐渐明亮起来,欢跃起来。它的光亮映出其他两张绽开了微笑的脸,接着,又惊喜地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都笑着。我看着他们并不陌生的陌生的脸,我也笑了。我没急于返回房间。这亮光属于众人,我不能独自享用。

她说:你倒有经验,出差还备着这玩意儿。

我说:我在抽屉里发现的——我可没先见之明。现在出差到哪里会没有电灯呢?在城市,蜡烛已成稀罕物了。

我持着蜡烛,缓缓地走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迎接光明的门,我十分乐意地接受里边的旅客偶尔提出借个光的要求。他们是在寻觅断电的瞬间失却或遗落的物件;找着了那物件,像重逢一样的欢欣,简直显出孩童的纯真。

我的心房也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这个旅馆这座城市不再陌生和恐惧——一个人进入一个陌生地难免生出的感觉。

经过一扇一扇敞开的门,我到达了房间门口。又是意外,霍然灯火通明,荧屏又出现一个彩色的世界。走廊传来惊喜的声音,接着,传来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

(1)下列对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和(   )(5分)

A.当蜡烛点亮之后,“像茫茫戈壁的暗夜中遥远处闪现出一堆篝火”,比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烛火的旺盛,也传递出了一种对光明的渴望。

B.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发现蜡烛到点亮蜡烛,“我”的内心几经变化,就是对人与人美好情感的温情回应。

C.小说善用对比,停电后的“开门”与来电后的“关门”形成对比,“我”和女子的热心与其他房客的冷漠形成对比,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D.小说以“半支蜡烛”为题,因为它串连起了整个故事,成为故事的一条明线。蜡烛虽短,其呈现的主题却涵义丰富,意味深长。

E.因为“我”的烛光使旅客们寻觅到断电时瞬间失却或遗失的物件,使他们“像重逢一样的欢欣”,帮助了别人“我”也很欢欣,所以“我的心房随着烛光一亮一亮闪动”。

2)分析划线句子描写的特点,并说明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答:                                                                                   

3)小说以“我”住进小城旅馆展开故事,请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4)小说以“传来‘砰砰’关闭房门的响声”“我也关上了房门”来结尾,有什么深层的含义?请结合小说和现实谈谈给你的理解。(8分)

答:                                                                                  

答案

11.1D BD3分,B2分,E1分。 A项,“篝火”的比喻的本体是打火机的火苗。 C项,“其他房客冷漠”错。 E项,“我”之所以欢欣,不仅是因为我帮助了别人,更因为断电之后人与人之间心理隔膜与壁垒的暂时消除。)

11.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用“恋人美好深情的吻”比喻蜡烛被点燃之后带来光明的美好;烛光从“陶醉”到“欢跃”,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光亮由弱渐强的过程(2分)。

意图:在结构上,蜡烛的点亮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我”用烛光帮助其他房客做铺垫(1分);在内容上,作者极写烛光的美好,实质是隐喻在遭遇困难时,陌生人打破心理壁垒,互相帮助,从而体现出人情的温暖,这也是此段描写更深的涵义(1分)。

11.3)我一个人住进旅馆因为害怕闯进陌生人而担心;看电视时我的担心得到缓解,变得略微轻松;停电之后,我摸到蜡烛,生怕遗失而紧张;在寻找火源的过程中表现出急切;最后点亮蜡烛照亮众人,帮助到别人,我感到快乐和温暖。(答齐5点得6分,少一点扣1分。)

11.4)参考答案示例:

理解一:房门的关闭,意味着人与人重新陷入隔膜和封闭。(2)遭遇停电时,人们纷纷打开房门互相帮助,共渡难关;但来电之后,又纷纷关上房门,彼此不再交流,又陷入一种戒备的状态。停电这个偶然事件映照出人情温暖,而绝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处于隔膜和人人自危的状态。(3分)   

“房门”隐喻心门,现实生活中,灾难来临,人们会打开心门,互相扶持,社会因真情而美好;但当灾难过去,冷漠和防备又迅速占了上风,形成互不沟通的人际关系。生活中因冷漠而让人遗憾的故事并不鲜见。人与人随时真心的扶持和帮助才能构建真正和谐幸福的社会,以此实现人自身的幸福。(3分)

理解二:“房门”的关闭,是共渡难关的胜利小结,也是为下次协作作新的准备(2分)。小说虽然设计了这样的结尾,但可以看到,当旅馆遭遇停电,人们纷纷打开房门,“我与其他房客相互帮助共渡难关。可以预知,关门之后还会有一次次的再开门(3分)。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自主独立的时代,独立并不意味着封闭和隔膜,更不意味着人人自危,事不关己。当灾难或困难来临时,人们会迅速团结在一起,寻找办法共谋出路。历史上的诸多事例也表明,大难有大爱,患难见真情。(3分)

相关题目

下图表示以洋葱表皮为材料,0.3g/mL蔗糖溶液、0.5g/mL蔗糖溶液
下图表示以洋葱表皮为材料,0.3g/mL蔗糖溶液、0.5g/mL蔗糖溶液、0.3g/mL尿素溶液及清水进行相关实验(时间m表示开始用四种溶液分别处理洋葱表皮;时间n
若y=++2,则=_____________.
若y=++2,则=_____________.
A couple of weeks ago, I made a trip to Toronto with my granddaughter who just
A couple of weeks ago, I made a trip to Toronto with my granddaughter who just turned three years old. The two of us were on our way to  41  her parents and my wife, her  42  who had been gone f
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
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
下列物质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
下列物质分离方法错误的是(   )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B.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C.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D.
下列物质中有的是氨基酸,有的不是,其中能组成生物体蛋
下列物质中有的是氨基酸,有的不是,其中能组成生物体蛋白质分子的全部氨基酸经缩合反应形成的物质叫做(   )
如图甲所示为一黑箱装置,盒内有电源、电阻等元件,a、b为
如图甲所示为一黑箱装置,盒内有电源、电阻等元件,a、b为黑箱的两个输出端。    (1)为了探测黑箱,小明进行了以下几步测量:    ①用多用电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