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少修父术,州辟从事。哀帝时,有言越巂(xi)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杀之,文公独得免.后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日:“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疾归家。

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遂奔子公山,十余年不被兵革。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日:“任文公,智无双。”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B.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C.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D.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10.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官风角,是古代占卜之法。天官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曰、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来预测吉凶;风角是用观察风向来判断吉凶。

B.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后文中的“治中从事”是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

C.晡时,即申时,就是夜半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D.武担,山名,在今成都北。周朝时期,古蜀国君王因为思念己故的爱妃,派五名大力士去爱妃故乡武都担土至成都,为其营建坟茔,后世把这座坟冢称作“武担山”。

11.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公的父亲精通天官风角,任文公也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这个才华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B.任文公担任治中从事的时候,预测到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导致水灾发生后,毁坏了大量的屋舍,几千人被淹死。

C.王莽篡位,任文公料到天下不再太平。让家人负重进行锻炼,后来,就因为靠这“体能训练”,家人在战乱逃难中存活下来。

D.公孙述时,任文公从“武担山石折”的异象里揣测到自己大限已到。三月之后,他果然去世。益州人认为他的智慧天下无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

2)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

答案

9A

10C

11B

12.(1)(他们)一同住在客舍,当时暴风突然到来,文公就连忙叫(告诉)其他从事抓紧离开。

2)于是督促家人背上百斤重的东西,绕着房屋跑步,每天跑几十趟,当时的人 不明白他这样做的缘故。  

【解析】

9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独储大船”的是任文公,可知前两句的断句BD 有错;“急命促载”是动宾结构,应 该并在一起,可知BC 中的断句有错。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晡时,即申时。但对应今天的时间是午后三点至五点;选项中的时间段,对应的是“子时”。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

试题分析:B项“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错。原文中说到“刺史不听”,但从“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可知,老百姓中有不少人相信他而提前做了防备。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得分点每点1分,句意1分:止,住。卒, 通“猝”,突然,仓猝。趣,通“促”,催促; 白,告诉;(2)得分点每点1分,句意1分: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趋,快走;日,每天;故,原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父亲任文孙,懂得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年轻时学习父亲那一套,州里召他做从事。哀帝时,有人说越巂太守想造反,刺史非常害怕,派文公等五位从事检查郡的边界,偷看虚实情况。(他们)一同住在客舍,当时暴风突然到来,文公就连忙叫(告诉)其他从事抓紧离开,说是将有逆变来害人;(自己)于是也驾车飞速逃跑。不少从事(不相信)没有赶快逃跑,越巂太守果真派兵杀了他们,只有文公一人得以幸免。

后来文公做了治中从事。当时大旱,(他)向刺史报告:“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灾变已定,不能改变,应叫官吏百姓早作准备。”刺史不听,文公独自准备一条大船。百姓有的听到了,很有一些人提前作了防备。到了五月一日这一天,天干旱酷热,文公紧急命令催促装船,并派人报告刺史,刺史却一笑置之。接近中午,北边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不久便大雨滂沱,至傍晚时,湔水陡涨十余丈,冲坏房屋,受害的达数千人。文公于是因为占卜术而出了名。被征召为司空掾。平帝即位后,他称病回家。

王莽篡位后,文公预测天象,知道大乱将至,于是督促家人背上百斤重的东西,绕着房屋跑步,每天跑几十趟,当时的人不明白他这样做的缘故。后来兵寇并起,那些逃亡的人很少能脱身的,只有文公一家大小背着粮食快步逃跑,全部得以保全幸免。(后来)就逃到子 公山,十余年未曾遭受战争之苦。

公孙述割据益州时,四川武担山石头折断。文公说:“唉!西州有智士死,我将顺应它(死的人就是我了)。”从此常常和子孙聚会,吃饭喝酒作乐。三个月后果然死去。所以益州人有句话:“任文公,智慧天下无双。”

相关题目

2010年1月3日,是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
2010年1月3日,是中央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五周年。“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使教育、制度、监督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A.Zn+2HCl===ZnCl2+H2↑     B.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A.Zn+2HCl===ZnCl2+H2↑     B. Al2O3+2NaOH===2NaAlO2+H2OC.2Fe+3CuSO4===Fe2(SO4)3+3Cu  D.2Al+Fe2O3 2Fe+Al2O3 
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
右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
右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②和周期⑤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
读“地球北极俯视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日为6月22日太
读“地球北极俯视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日为6月22日太阳光照图,请依据日照方向,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 ⑵此时太阳直射点的
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
由于森林的过量砍伐、草场大面积开垦,土地出现沙漠化,导致我市今年出现了近几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可
—Li Xia, ______ do you know the news that Hefei — Fuzhou high-speed railway
—Li Xia, ______ do you know the news that Hefei — Fuzhou high-speed railway started operation? —By searching the Internet. A. why                  B. how           
Most students like the teachers         understand them well. A. which
Most students like the teachers         understand them well. A. which   B. who    C. where    D. when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