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全球变暖加剧我国北方城市沙漠化,400余座城市逼近枯水

媒体报道:全球变暖加剧我国北方城市沙漠化,400余座城市逼近枯水线,冰川融化危及母亲河之源,七大淡水湖泊遭遇蓝澡污染;北极冰盖正在快速融化,海面上长将使马尔代夫等诸多岛国面临灭顶……为此,某中学时事学习课题组就“世界气候变暖对环境的影响”展开了探究性学习,现请你参与其中,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形势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情,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1)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探究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的一个国际公约。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尽量延缓全球变暖效应。

《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巴厘岛路线图”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于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通过的。“巴厘岛路线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未来谈判应考虑为所有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设定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应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但不设定具体目标等;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2)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

(1)国务院根据气候变化形势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情,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4分)

(2)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哥本哈根协议》都产生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分)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条约内容不断具体、完善和全面,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分)人类按照每次签订的条约去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延缓了全球变暖的趋势,这说明条约达成的共识是正确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分)每次签订的条约都有利于指导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分)


解析:

第一问考查唯物论。答题时首先要把唯物论的有关哲理一一罗列出来,然后审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小明爷爷说的话中的关键词句,并分成若干层次,把每一层次与唯物论的有关哲理一一对应,即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与材料融合。第二问指向性明显,考查实践是认识基础,作答时要抓住材料中与该哲学观点性一致的关键词句,并把两者结合起来。作答时要注意观点材料的统一。

相关题目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是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最初是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是由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最初是从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目前还发展出了红色、蓝色、黄色等荧光蛋白,广泛用
“绿化亚运”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主题之一。为减轻大气污
“绿化亚运”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主题之一。为减轻大气污染,必须要加强对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的治理。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化石燃料
近代中国文化日趋没落,当代中华文化则多姿多彩,更具吸
近代中国文化日趋没落,当代中华文化则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
“竹竿效应”源于对果农收摘果实的观察。果农常用竹竿收取有刺大树上的果实,只有竹竿最长的才能收得最多。“竹竿效应”蕴含了应将关键因素作
 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林希的短诗《土》蕴含的哲理 ①整体与部分是对立的                  ②整体与部分
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
石灰水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是白色沉淀。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而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在实验室中有两瓶无色气体,分别是氧气和
2010年6月,《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中有关立法禁止
2010年6月,《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草案)》中有关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的规定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专家指出:“总的说来,针对人肉搜索的态度已经基本
In the new city there wasn’t a single person________ the poor boy could turn
In the new city there wasn’t a single person________ the poor boy could turn for help. A.that      B.who C.from whom    D.to whom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