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关山道中

清·宋琬

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注] ①李成:字咸熙,号营丘,宋太祖开宝年间进士,所作山水,烟景万状,为世所珍。

21.词的上阙是从哪些方面(角度)描写山道险阻的?请简要分析。

22.下阕写关山风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答案

21.正面①山路崎岖险峻:“拔地千盘深黑”,山道拔地而起,盘旋曲折。②山路高耸:“插天一线青冥”,山路如同要插到天上。侧面①“行旅远从鱼贯入”,行人鱼贯而入(而不敢独行),表现山路狭窄危险。②“樵牧深穿虎穴行”,樵夫牧童无路可走,只能穿行虎穴寻找道路,写出关山险恶。③“高高秋月明”,凄清的月色笼罩,渲染了冷清的氛围,突出了关山的险要。

22.①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山树半紫半红,山崖残雪犹在,战马夜晚出行是视觉,表现了山色绚丽而雄浑;如歌如哭的泉水声,军队出征的号角声,渲染了清幽、凄清的氛围。②动静结合。③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解析】

2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阙是从哪些方面(角度)描写山道险阻的?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方面(角度)”“山道险阻”,开头两句,就像“关山”本身一样拔地而起,插天耸立,劈面生风,表现出关山迎面崛起、直插云天的动态直感。“千盘”写远望关山山道盘叠、曲折而上的险势,“一线”写仰视两崖对耸夹峙、几乎相接的奇观。再以“深黑”给整个山道着上黝黑阴森的冷色,以“青冥”给一线天光着上昏暗幽深的衬色。“行旅”是从外地的行人客商选取角度,勾画他们由远而近、紧相跟从的情形,并以“鱼贯”作比,极力形容他们像鱼游一样首尾相接、不敢独入的心理;“樵牧”则从左近的樵夫牧民选取角度,勾画他们由浅入深、穿越涧谷的情形,并以“虎穴”作比,极力形容他们如过虎穴、冒险穿行的状况。词人又从纵的角度添写一笔“高高秋月明”,不仅点明人们“入”、“行”关山的季节和时辰,渲染了秋意萧索的气氛;而且补出关山“深黑”、“青冥”还在于夜色阴覆的缘由;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上有明月、下有关山这样一种寥廓苍茫的艺术境界,使得上片构成一幅铺叙生动而又集中概括的凄清深雄的“关山道中”图。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阕写关山风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写关山风景”。对于关山风景的描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下阕,考生从写景的角度入手,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手法题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比如本题就运用了这一手法。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比如本题中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山树半紫半红,山崖残雪犹在,战马夜晚出行是视觉,军队出征的号角声是听觉。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相关题目

某工厂某种产品的年固定成本为250万元,每生产x千件,需另
某工厂某种产品的年固定成本为250万元,每生产x千件,需另投入成本为,当年产量不足80千件时,(万元). 当年产量不少于80千件时,(万元),每件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剑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剑南风景区的万竿碧竹,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那壮观的景色令他久久不能________。 ②勘探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①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江苏省徐州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
【江苏省徐州市】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piē)见     招徕(lái)    拈(zhān)轻怕重     披星
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两种气体的试剂是     A.水   
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两种气体的试剂是     A.水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苯        D.四氯化碳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对象,写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对象,写一组排比句,不少于80字。二胡、琵琶、箫、笛子。  
在半球形光滑容器内,放置一细杆,如图所示,细杆与容器
在半球形光滑容器内,放置一细杆,如图所示,细杆与容器的接触点分别为A、B两点,则容器上A、B两点对细杆的作用力方向分别为:            
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回族        
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A.回族                  B.壮族                  C.藏族                  D.朝鲜族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