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满 庭 芳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满 庭 芳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①。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②。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③。且莫思身外,长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溅溅:流水声。②化用了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所写《琵琶行》里的诗句,来表达诗人的心情③修椽:长椽子。燕子寄寓在房梁的长椽上。④身外:身外事,指功名利禄。

15.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6.下阕词人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分点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上阕写通过描写春风和煦、幼莺翼长、梅子饱满、绿树葱茏、乌鸢自乐、绿波荡漾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初夏图景(1分)。

16.表达了寄身他乡的苦闷(1分),政治上失意的愁苦(1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看淡功名利禄)(1分),想暂时逃避烦恼的情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5.上阕系词人凭栏所见,有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地卑”两句转写卑湿之地令人不适。“人静”三句又描画出一种风景宜人的境界。“凭栏久”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相比较。结合上阕所写的意象进行分析,比如写了春风、幼莺、梅子、绿树、乌鸢、绿波等意象,描绘了初夏一副清幽静寂的图景。

16.下阕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以飘流的“社燕”自比,将为宦亦喻为寄人篱下,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只好在酒里去寻求暂时超脱。此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对于意境概括的题目,首先应找到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概括共同特征。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是哪些情感,所以在答题时,应至少回答两种情感。从诗中的意象入手,抓住诗人刻画景物的心境进行概括即可。

相关题目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
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B.50mL水和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C.在100 g过氧化氢溶液中
关于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
关于热量和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     (B)物体的温度越低,吸收的热量越少;(C)物体的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小梁同学通过“物联网”购买了自己称心如意的学习用品,这一过程反映了“物联网”的使
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5,根据图像可知(    )    
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5,根据图像可知(    )       A.0-2s内的加速度为1m/s2       B.0-5s内的位移为10m       C.第1s末与第3s末的速度
(本题满分8分)已知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1.(1)求c的取值范围
(本题满分8分)已知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1.(1)求c的取值范围;2.(2)试确定直线y=cx+l经过的象限,并说明理由.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恰好是方程2x2-8x+7=0的两根,则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恰好是方程2x2-8x+7=0的两根,则此三角形的斜边长为(  ) A.3          B.  6          C. 9      D. 12
医生从患者的一个消化器官抽取内容物进行检查,成分有淀
医生从患者的一个消化器官抽取内容物进行检查,成分有淀粉、脂肪、蛋白质、麦芽糖,还有初步消化的蛋白质,这个器官是(   ) A.口腔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自主创新、
2006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在新中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