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⑴站在台阶上张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⑴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⑵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 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 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⑷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⑸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⑹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⑺“它在哪儿呀,奶奶?”

⑻“什么,你说什么?”

⑼“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⑽“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⑾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⑿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⒀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⒂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文章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作者却先从斯大林的死写起,并对小街作详细的描述,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⑸段描述作者听到琴声和歌声时的感受的句子。

答:

与第⑷段相比,第⑾段描写的景物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

文章结尾划线句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故乡”的理解。

答案

【小题1】写出了幼时的“我”的童真、懵懂和对外面未知世界的渴盼,为下文突出琴声、歌声和钟声的对“我”的精神洗礼作铺垫。

【小题1】通感、想象(1分):“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桌椅、墙壁、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化听觉为视觉;“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化听觉为触觉,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初涉音乐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表现了“我”清澈的心灵世界。(1分)正侧结合(1分):化听觉为视觉和触觉的句子都是正面描写,奶奶的那句“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侧面印证了“我”听到琴声时痴迷的情态。(1分)排比(1分):三个“羡慕”铺写出作者意犹未尽的心灵饥渴。(1分)

【小题1】所见景物多了些许沉稳和宁静。(2分)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段景物是“我”经历了极为纯净的钟声的精神洗礼后,内心归于沉稳而进入忘我境界的写照。(2分)

【小题1】这几句话是对内心故乡的精彩阐述,“故乡”它不仅仅止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理位置上的含义,还有超越时空限制的心理层面的意义。(2分)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深深地怀念。(2分)收束全文,卒章显志,深化主旨。(2分)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会因一的事物起对故乡回忆,从而产生相应的感受和心情,拥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这种心情就是一种特殊的故乡。(2分)


解析:

相关题目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鲜豆浆做样液
下列有关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取鲜豆浆做样液,加人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呈紫色 B.细胞膜的功能特点与膜上的某些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原尿同血浆的最大区别在于,原尿中:(    ) A.不含葡萄
原尿同血浆的最大区别在于,原尿中:(    ) A.不含葡萄糖             B.含代谢终产物       C.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D.含较多的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   ) A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是在(   ) A、唐朝末年           B、北宋中期             C、五代时期             D
用沉淀法测定NaHCO3和K2CO3混合物的组成,实验过程是每次称取
用沉淀法测定NaHCO3和K2CO3混合物的组成,实验过程是每次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溶于水,向其中滴加相同浓度的Ba(OH)2溶液,每次实验均充分反应。实验记
以下是另一种将CO2转化为O2的实验设想 (1)写出Mg在CO2中燃
以下是另一种将CO2转化为O2的实验设想 (1)写出Mg在CO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MgO溶于稀盐酸后,分离出H2O的操作名称是 . (3)其中由MgCl2•6H2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邀请国际友人观看了一部根据我国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邀请国际友人观看了一部根据我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戏曲故事片,引起很大反响,该片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某铜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1×10-5米3。求该铜块受
某铜块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为1×10-5米3。求该铜块受到的浮力F浮。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2010年7—8月间,某市选聘了100名优秀大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