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1分)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9.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5分)
20.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1分)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9.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5分)
20.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6分)
19.“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至边塞重镇不禁激情满怀的感受。一惊“笳鼓喧喧”,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二惊“万里寒光生积雪”,往远处望,边塞雪下得如此之广、如此之厚;三惊“三边曙色动危旌”,向高处望,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禁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
20.
(1)用典。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的两个典故,抒发作者从军之志。
(2)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意转而辞句不露转折之痕。
【解析】
19.
试题分析: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